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贾昌朝知道赵祯如今在朝堂上是一言九鼎,也知道寇季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有多重。

所以他在听到了寇季的话以后,郑重对寇季道:“寇龙图真的要修订音韵书籍?”

寇季盯着贾昌朝道:“我若是不想修订音韵书籍,找你做什么?”

寇季一席话,打碎了贾昌朝所有的疑虑和担忧。

贾昌朝起身,对寇季深深一礼,“但凭寇龙图差遣。”

寇季哈哈一笑,道:“好,官家将瑞圣园中的一部分园林借给了我等著书,修订史册的人,分别占了鹿菀和兰菀,还剩下牡丹菀空着。

你稍后带着人在牡丹菀内著书即可。

一应的人手和钱财,随后我会派人送过去。”

贾昌朝拱手应允道:“喏……”

寇季做事不喜欢拖泥带水,贾昌朝也是如此。

商定好了此事以后,贾昌朝离开了寇府,回太学内整理自己的一系列音韵书籍。

寇季则乘车进了宫,去找赵祯要人。

翻译大食文的书籍,一群新科进士,加上几个精通大食文的官员足以。

但是著音韵书籍,则需要精通音韵的人。

大宋官员,几乎对音韵都有所了解,精通音韵的人也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与到著书当中。

寇季还是希望能从赵祯手里调派一些专业性的学术型人才,而不是那种力图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完整、统一的音韵书籍,在贾昌朝等一系列精研音韵的人眼里,还只是一个雏形,可是在寇季眼里,却是一个成品。

所以著做音韵书籍,对贾昌朝等人而言,需要时间、需要精力去潜心研究,中间还存在着许多障碍。

但是在寇季眼里,毫无障碍可言。

寇季作为一个后世人,他最初接收到的教育,就是从音韵开始的。

他脑海里有完整的音韵。

他可以时不时的将自己知道的一些音韵知识分享给贾昌朝等人。

贾昌朝等人一定能很快编著出一套完整的音韵书籍。

有寇季帮忙,贾昌朝等人编著音韵书籍,完全就是在捡功劳。

除了贾昌朝以外,功劳要分润给谁,自然是寇季说了算。

寇季入宫的时候,赵祯正在御花园里纳凉。

王曾在一旁向赵祯汇报着春税征收的准备工作。

寇季到了以后,王曾停下了汇报。

寇季将赵祯一礼,“臣寇季见过官家……”

赵祯笑着道:“四哥不必多礼。”

寇季又对王曾拱了拱手。

王曾拱手还礼。

一套礼仪走完以后。

赵祯盯着寇季笑问道:“四哥入宫,可是因为修订史册的事情遇到了什么麻烦?”

寇季笑道:“钱粮、人手,官家都给的十分充足,修订史册的事情,暂时没有任何麻烦。臣此番进宫,是另有要事跟官家商量。”

赵祯一听这话,来了兴致,“什么事情,值得四哥亲自入宫一趟?王爱卿也在,你说出来,朕和王爱卿仔细参详一二。”

王曾赶忙躬身道:“臣不敢,一切由官家做主就是。”

寇季有些意外的瞥了王曾一眼,心中暗暗感叹,赵祯如今是真厉害了,已经将内廷的宰相逼到了说恭维话的地步。

寇季心中感叹了几句,对赵祯笑道:“臣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所以想将它编著出书,想请官家借调一些人手。”

此话一出,赵祯和王曾皆看向了寇季。

赵祯狐疑道:“什么有趣的东西?”

寇季笑道:“音韵!”

赵祯和王曾对视了一眼,二人脸上皆生出了一丝疑虑。

音韵,他二人都不陌生,也系统的学习过一二,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

寇季突然提到音韵,是打算用音韵做什么?

二人心中有疑虑,但是并没有开口发问,只是狐疑的盯着寇季,静等寇季的下文。

寇季在二人的注视下,笑道:“我大宋虽然有官话,但是各地仍旧说的是乡音。乡音和官话中间存在着许多矛盾。

所以总是会出现许多冲突。

为此,没少发生麻烦事。

臣此前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臣就在想,有没有可能以音韵标注文字,编著成书,将其输送入蒙学中。

久而久之,各地百姓除了说乡音以外,必然会学会官话。

届时,官场上许多因为乡音和官话产生的冲突,将不复存在。

为此,臣请教了太学祭酒贾昌朝。

贾昌朝对音韵颇有研究,所以在臣提出此建议以后,他告诉臣。

朝廷编著音韵书籍,不仅能正官音,也能大兴教化。

贾昌朝称,蒙童们在初学文的时候,因为各地蒙师乡音之故,总会学错许多字的读音。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很难改正。

一旦有了音韵书籍面世,此类的错误就能避免。

此外,蒙童们初学文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会读不会写、会写不会读的场面,从而导致了教化难行。

若是又音韵书籍,就能避免此类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音韵书籍一旦面世,朝廷推行教化也会容易许多。

蒙童们只要学会了音韵,在没有先生教导的情况下,也能凭借着音韵书籍,学会更多的文字,看懂更多的书籍。

朝廷若是在各地设立蒙学,只教授简单的文字和音韵,相信我大宋的识字的人,会快速的多起来。”

寇季一番话说完,赵祯和王曾二人脸色彻底变了。

若是编撰出的音韵书籍,真的有寇季说的这般好,那对大宋而言,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用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形容也不为过。

历朝历代一直在推行教化,可读书人识字的人,一直只有一小撮。

教化难以推行,主要就是读书的成本高、要求高。

乡间那些私塾的先生,在教导幼童的时候,不仅会收取贫寒百姓难以承受的束脩,有时候还看幼童的资质,太笨的人家不教。

再加上学习期间笔墨纸砚的支出,许多贫寒百姓家,根本就承担不起。

但,一旦寇季所说的音韵书籍问世,幼童们在跟着先生学习的同时,也能自学一部分。

这将会大大的减少幼童们学习所需要的支出。

此外,朝廷若是能出钱将蒙学推行到大宋全境,那幼童们蒙学的成本还会再降。

到时候学习的人自然就多了,识字的人也就多了。

大兴教化,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寇季说的很少,但以赵祯和王曾二人的眼界、身份、地位,他们能想到的更多。

王曾盯着寇季郑重地问道:“你如何确保朝廷将蒙学设立到全大宋?”

寇季坦言道:“一字交子铺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没有帮朝廷出过什么大力。朝廷推行蒙学,就是它出力的时候。

我大宋教化难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钱财的问题。

只要付出足够的钱财,我们可以让大宋每一个人读上书。

蒙学不取分文,也不是什么难事。”

赵祯和王曾听到寇季这话,脸色彻底变了。

赵祯缓缓起身,盯着寇季沉声道:“四哥,天下的幼童,足有千万。千万幼童蒙学,所要耗费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一字交子铺固然有钱,但那些钱都是别人存进来的,并非是朝廷的钱财。

朝廷纵然用了,回头也得从国库支出钱财,弥补到其中。

不然,蒙学还没有推行出去,一字交子铺就先完了。

朕并非吝啬,朕也想让大宋所有人都读书识字。

可我大宋现在没有足够的钱财。”

寇季盯着赵祯道:“没有就去抢!我们大宋多的是兵马,四邻也多的是钱财。用四邻的钱财,供养我大宋的幼童读书足以。

我大宋读书识字的人越多,兴教化的成本就越来越低。

总有一日,我大宋不用四处去劫掠,也能让我大宋的幼童们读得起书。”

“抢?!”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

王曾在一旁皱眉道:“打仗会死很多人……”

寇季平静的盯着王曾道:“我身为枢密使,自然知道打仗会死很多人。但我大宋现在要大兴教化,又没有足够的钱财,除了抢,还有什么办法?

用我大宋数十万将士的性命,换取十代、百代人读书识字的资格,难道不划算吗?

劫掠只是暂时的,但兴教化,却是百年大计。

而且真去劫掠,也不会死那么多人。

以我大宋现在的兵锋,天下鲜有人是我们的对手。”

见赵祯和王曾二人沉默不语,寇季就继续说道:“我们抢来的钱财,不仅能供养我大宋的幼童读书。那些参与到战争中的将士,也会因此获取大量的钱财。

富贵人家的子弟,不愿意去当兵卒。

所以当兵卒的,大多都是贫寒人家的子弟。

贫寒人家也能因此富起来。

河西、兴庆府等地,就是最好的例子。

军中那些贫寒人家的子弟,在中原腹地活不下去,就只能去当兵卒,讨一口饭吃。

他们在河西、兴庆府等地,分得了百亩、千亩的良田,举家都脱离了贫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