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寇准和寇季将花钱的事情定下以后,就将寇季仍在了一边置之不理。

他的目光落在了苏洵、包拯、狄青三个人身上。

对于寇季在汴京城里的遭遇,寇准略有耳闻。

对于苏洵、包拯、狄青三人抛下了锦绣的前程,选择跟寇季一起到了韩地,寇准唏嘘之余,给予了高度赞扬。

寇准很健谈,跟苏洵、包拯、狄青三人谈天说地的说了足足大半天。

从学问讨论到了兵事,从兵事又讨论到了时政。

一直到了天黑,寇季四人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文昌书院。

回到了韩都的王宫里以后,寇季又和包拯、苏洵、狄青商量了一下以后的路。

包拯想继续研究刑律,苏洵想到文昌书院去研究学问,狄青想先回自己封地上去,先打两场仗,将自己封地上的野人清理干净。

对于发展封地,狄青没太多想法,他只想打仗,不想搭理其他的。

寇季觉得狄青的封地虽然处在苦寒之地,但还是可以利用一下的。

狄青的封地和寇季的封地相同,都临海,所以可以发展一下海贸和渔业。

狄青的封地上还有许多木材和铁矿,寇季觉得都可以发展一下。

狄青将一切一股脑的推给了寇季,弄得寇季哭笑不得。

寇季最终决定,从庆国抽调一部分人手,跟狄青去狄青的封地上,先清理了上面的野人,然后营造一些屋舍,开垦一些良田,建立一个码头,营造一个造船厂。

先让狄青的族人和狄青的旧部在狄青的封地上安居下来再说。

狄青满口答应了。

苏洵要去研究学问,寇季就将整理大食书籍,以及编撰系统的教材的重任交给了苏洵。

庆国的一切,是寇季说了算,庆国上上下下,几乎都对寇季唯命是从。

所以寇季根本不需要顾及这、顾及那的。

也不需要藏着掖着。

教材里面要添什么,他直接一股脑的往进塞即可。

所以相对贴近后世的教育模式,轻而易举的就出现在了庆国。

包拯要研究刑律,寇季也大方的批准了。

寇季给了包拯极大的特权,让包拯去折腾。

将苏洵、包拯、狄青安置妥当以后,寇季招来了庆国的所有官员,简单的搭建了一下庆国的权力机构。

大致上和大宋的三三制三权分立的制度相同。

只不过官制构建相对简单一些。

庆国地小人稀,还用不到那么复杂的官制。

此外,在三院院事上,也跟大宋有所不同。

庆国的三院正副院士,皆有参与中枢政令的商议权力。

议事堂是一个由三院正副院士和庆国国主,七人共同构建的议政之所。

寇季进一步的削弱的王权对庆国的影响,将更多的权力下放了下去。

虽说此举对王权的危害性很大。

但相对的寇氏对这片土地的统治,会变得相对稳定一些。

简单的庆国朝堂搭建完了以后。

狄青率领着两千人,坐着庆国的大船,从庆国的东北码头出发,赶往了自己的封地。

以狄青如今藩王的身份,率领着精锐兵马在大宋疆土上驰骋,明显有些不合适。

虽然辽地全部都是狄青和寇季的旧部,也不会对他们做什么。

但是已经沦为了藩王,就要有作藩王的自觉。

狄青走后。

寇季在庆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为了拥有足够的劳动力。

寇季在庆国的权力机构搭建完成以后,推行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全民服兵役制度。

不仅庆国的宋人需要服兵役,庆国的罪籍也必须服兵役。

只不过宋人服兵役,那是真的手握着枪杆子训练。

而罪籍们服兵役,纯粹就是农垦兵团和建设兵团的结合体。

让寇季庆幸的是,寇天赐在治理庆国期间,对庆国的户籍统计十分重视。

庆国境内,但凡是活着的,全部都记录在册。

庆国地方上最基础的权力阶层是从军伍中退下来的军卒,他们的执行力很强。

再加上庆国小国寡民,只要稍微认真一下,就没人藏得住。

也正是因为如此。

寇季推行全民服兵役制度的时候,就十分顺利。

直接规定服役的年龄和年限,然后将文书送到地方上最基层的户长手里。

最基层的户长就会将所有符合年龄的人,送到军营里。

他们都是军伍出身,眼看着自己的子弟享福都享到了造孽的地步了。

如今有机会磨练自己的子弟,他们不仅不反对,反而举双手赞成。

于是乎,在全民服兵役制度推行下去以后没多久,寇季就征集到了十万的军卒,其中有八万就是罪籍。

仅有两万是宋籍。

虽说早在一年前,庆国的宋人就超过了罪籍。

但是大多处在年幼的状态。

寇季将服役年龄定在了十七岁到二十一岁之间。

所以能征召到的宋人数量并不多。

相比而言,当年战争将罪籍中间的青壮消磨的七七八八,只留下了一大群孩童。

孩童们如今长大了,自然到了服兵役的年龄。

一道全民服兵役的命令下达下去,自然能征召到数量庞大的罪籍服兵役。

两万的宋人被送入到了军营,成为了他们叔伯们手里待蹂躏的小菜鸡。

八万建设兵,其中有四万送到了更名为庆都的韩都。

另外两万建设兵,被分派到了两府。

开始了一场巨大的营造工程。

营造的项目十分繁杂,营造的工程量十分大。

最大的就是庆都和官道。

虽然庆国的官道已经在寇天赐主持下营造过两次了,可依然达不到四辆马车并行的标准。

所以要再次扩建。

四万建设兵到了庆都以后,寇季又从庆都中挑选了足足两万人,加入到了其中。

总共六万人,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建设。

大建设的起始,是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寇季将庆都分成了四个区域。

其中学府区暂时不动,位居于忠心的议政区是最先被炸毁的,也是最先开始督造的。

庆都内的人暂时住在临时安置区,建设兵住在兵团屯驻区。

一切安置妥当以后,寇季就将那个看着碍眼的原高丽王宫炸了个粉碎。

然后依照自己的图纸营造,不过最先营造的是那个深挖了足足有三丈多深的下水道。

下水道的营造工程遍及全城,可以说是十分庞大。

寇季在敲定了大体的事宜以后,就将工程甩给了梁适去做,自己躲到文昌书院去和苏洵一起整理大食书籍。

仅仅多了不到半个月,梁适就找上门了。

“国主……”

寇季坐在白石楼三层,正在和苏洵二人研究古希腊先贤留下的羊皮卷,梁适匆匆踏上了白石楼的阶梯,出现在了寇季面前。

寇季放下了手里的羊皮卷,疑问道:“何事?可是新城营造出了问题?”

梁适迟疑了一下,沉声道:“国主,多地一起营造工事,耗费极大。短短一个月,已经耗费了足足一百多万贯钱财。

等到各地的工事全部营造完了以后,恐怕要花费上千万贯。

以我庆国如今的税赋,恐怕需要近十五年到二十年,才能把这笔钱收上来。

所以多地一起营造工事,对我庆国极其不利。

臣以为,当徐徐图之。”

寇季盯着梁适,笑着道:“你啊你,该学一学花钱了。”

梁适一愣,愕然的看着寇季。

寇季笑着道:“这钱,流通起来才交钱。藏在国库里,那就不叫钱,那是一堆石头。所以不光赚钱是一门学问,花钱同样是一门学问。

藏富于国库和藏富于民,我更倾向于藏富于民。

钱藏在国库里,不做大事,几乎无用。

但钱要放在百姓手里,却能做许多事情。

钱在国库里,百姓们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

但钱要在百姓手里,那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种田的,可以用钱财购置一些新的农具,购置一些更好的种子,甚至在耕种之余,还能用钱购置一些羊羔、猪崽等物,亦或者购置一些纺纱车、织布机等等。

如此一来,到了年底收获的时候,百姓们种的粮食不仅能高产,还能收获许多牛羊和布匹。

百姓们收获的更多,朝廷收的税赋也就越多。

经商的,可以用钱财开办更大的作坊,扩大商队规模,建立更大的铺面。

他们赚的越多,朝廷收的税赋就会更多。

所以,将钱放在百姓手里,远比放在国库里更划算。

我们的目的,是让百姓们富足,让国朝昌盛,而不是将天下所有的钱财都收敛到自己手里。

真要想将天下所有的钱财收敛到自己手里,我们干脆去抢劫好了。

何必费心费力的经营一个国朝。”

寇季一席话说完,梁适陷入到了沉默。

苏洵放下手里的笔,仰起头,一脸赞同的道:“我最初治理渤海府的时候,其实也想着帮大宋朝廷敛财的。

但是当我看到了商人进入渤海府,给渤海府带来的巨大生机以后,我就借着职务之便,在渤海府设立的码头,设立了船厂,设立了囤房货物的地方,还为那些商人提供了便利。

渤海府最初两年的收益,几乎全部被我投到了码头上。

但是当渤海府发展起来以后,获得的收益远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

所以预先取之,必先允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