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2 / 2)
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好事啊!
之前模拟卷夫子们还点评过,找过他们的疏漏,只要把之前的文章删删改改,便能写上来。
是自己写的文章,再誊抄上去也是无碍的。
一模一样的题目,写上去的却是精修过的文章,第一场开始的第一题,就给正荣县十二学子十足的信心!
第二道题,那就不一样了。
但题目不难。
学而不思则罔。
以此写七百字。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很简单,学习要跟思考结合,不然也白费功夫。
纪元思索片刻,在“学”跟“思”之间辩证,阐述其观点。
下笔的时候,纪元想到郭夫子提过的时文方法。
也就是这个时代八股文的雏形。
虽然不至于照搬,但真的可以尝试用同类的方法。
纪元下笔,直接破题,先仿宋文,后面再用元曲的方法。
只是写着写着,又回归自己的老毛病,八股文变散文。
纪元看着都笑,干脆重新融合,把前面过于格式化的东西去除一些,后面太散的给收紧了。
估计谁都没想到,纪元在考场上,竟然还在练习自己的文章。
上午两篇文章写完,基本到了中午。
纪元吃了些肉干,用了温水,继续闭目养神,直到下午第二场考试开场。
第二场依旧是四书里出题。
出自孟子,题目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如果为百姓考虑,那么百姓也会为你担忧。
孟子的想法便是推己及人,施恩于民。
此话看着两者互有干系,但却也分先后。
上位者先担心下位者的安危,下位者才能反向回应。
若上位者做得不好,就不要再想得到百姓的帮助了。
纪元起笔道:“民之与君同优,其事亦不系于民也。”①
就拿正荣县的县学举例子。
先是县学对学生们好,所以县学的学生李勋等人,愿意为自家县学忙前忙后。
甚至先行垫付银资,提前联系酒楼,在城门口迎他们等等。
为什么其他县的学生们没有这么做?
自然因为其他地方的县学没有那般照顾自己的学子们。
以后纪元他们这批学生考出来,会事无巨细地照顾下面来的学弟们,会分担县学夫子们的工作吗?
自然会。
因为民亦忧其忧。
他们自然会因为县学夫子们的行为,而心存感激,帮忙分担这些事情。
故而正荣县只来两位夫子,两位捕快,就能把事情办得圆满。
他们这件事,就是最好印证了这句话。
当然,此事并非典故,写下来并不好,但用这件事的感悟思考其他事情,也能理解同类事物的规律。
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上的事情要思考。
对待事情同样也要思考。
后面又写:“且忘民之忧以恣其乐者,其信盖有所恃焉...使环顾其民而皆有二心焉。吾见君之独立于庭也,而若是非者非一日之故也。”②
忘记百姓忧愁反而很快乐的人,心中肯定有恃无恐。
还会以为反正他们不快乐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不会妨碍到我。
那有一天,百姓们忧愁一定会发展到让你也担忧,让你不得不去看。
那个时候再看看周围人,你跟百姓一定会有二心。
国君跟百姓离心,站在庭院里环顾四周,发现只剩自己,那就说明这种情况不止一次了。
不顾及百姓的君主,一定会众叛亲离。
全篇写的都是忧民跟民忧的关系。
从根本上分析君主跟百姓的联系,以及诚心为民,施恩于民的想法。
这跟孟子整书的想法也是相合的。
第二场第一题答完。
第二题为“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
同样出自孟子,意思是,安抚天下的百姓,是君子们最开心的事情。
君子讲仁义礼智。
定四海之民,是君子们乐见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个君子的本性,他们本来就喜欢做,这是从内到外的本心,不为其他,就因为他是君子。
此题说的是君子为何是君子。
不是做了这些事就是君子,而是君子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在约束读书的读书人,让他们成为一个仁义礼智的君子。
这跟第一题竟然有些呼应。
如果读书人真的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想来上面那题,忧民之忧者,必然水到渠成。
四月初八晚。
第一日考试结束。
纪元分析了下,第一场考试内容都是《论语》。
第二场都是《孟子》。
难不成明日上午中庸跟大学各一道。
下午考五经两题?
这么看的话,好像确实是如此地规律。
最后一日上午,就是最后一场第五场的考试,应该是孝经跟试帖诗。
总的来说,跟正荣县县试顺序没差太多。
但每一场的考试是一本本的考。
也算有规律。
四月上旬的天黑得很。
纪元却早早闭上眼,先是默背中庸,再默背大学。
这两本加起来不过五六千字,背起来不难。
如果明日上午真的考这两本,那他算是再次复习。
等到快要休息,纪元才点上蜡烛,铺了被褥睡觉。
也不知道是不是习惯了。
还是以前睡过更差的床。
纪元沾了枕头就睡,睡得还很香甜。
每逢大考,他的睡眠质量都格外好,像是身体都知道,必须好好休息,才能好好考试。
四月初九早上。
醒来的学子们看着手里新做的饼子,正荣县十二学子不再狼吞虎咽,不管这饼有多香,都要吃个五分饱即可。
等试卷发下来,纪元定睛一看。
第一题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二题出自大学,“大学之道。”
看到第三场考试的两题,纪元几乎能看出出题人的恶趣味。
昨日的考试,一日论语,一日孟子。
都是第一题起手很难,第二题简单。
今天的考试,一个中庸,一个大学。
看似中庸的“君子之道费而隐”不好答。
其实大学的一句“大学之道”才是包罗万象,答不好就是四不像。
这题目出得不刁钻,却带着一股恶趣味,就是要让学生随时落入“陷阱”。
四书题目都是这样,下午五经考试,纪元都有些期待出题人会给什么题目了。
第一题:“君子之道费而隐。”
意思是君子之道广大而且精微。
看着似乎有些矛盾,但同样在阐述君子之道。
实际是讲,一个君子,做到圣人一样的境界,也能做好普通人的事情。
结合上下文的话,拿君子跟普通人相比,跟圣人相比。
是在讲君子是可以学习并进步的,最开始都是普通人,等达到最高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了。
从这点破题,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从普通人做到圣人,可以从努力学习分析,也可以从实践分析。
只要沿着一条线写下来,文章便成了。
第二题,也是纪元无奈的题。
“大学之道。”
这句后面很多人都会背诵。
但凡是个读书人,总会背第一章的内容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再后面便是解释大学的原则到底是什么。
而大学之道,翻译一下就是。
大学的原则是什么?
比如问你,学语文的意义是什么?
学物理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千人千面的回答,当然,问语文要围绕语音,问物理要围绕物理。
问大学?
自然要围绕大学。
可《大学》讲的又是什么?是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好家伙。
这要是一起答了。
别说七百字,七千字都写不完。
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也学不会。
碰到这么大的题目,纪元都有些头疼。
再加上他写文章散漫,必须强行约束。
干脆就做个小总结。
只从《大学》主要意义来讲。
题目写大方面。
那他也写大方面,不再细究里面的东西。
君子之道费而隐。
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他都可以写!
“举大学之要,合圣功王道而底与极也。”③
大人之学的要点,就是把圣人的功德跟仁政的道理发挥到极致。
这是为大学,就大人之学做个总结。
不就是让写学语文的意义吗,那他就说为什么要学,学到哪里了,学了又有什么用。
确定了这三点之后,文章水到渠成。
先确定大面,从大面收缩到小面,不失为一种方法。
“规乎其善,而即以勉乎其至。”
“赴乎所至,而必不移于所止。”
“而使建中作则者,无偏倚之休。”
“而一道同风者,有会归之极。”④
规范到达极致,可以变成最好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