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第121章

不管外面怎么吵闹, 宁安州内里的事情,推展得有条不紊。

宁安州大部分百姓,并不太了解那些事。

他们只知道, 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也知道他们的知州不会骗他们。

这不说本地人真就淳朴到傻。

而是纪知州是什么样的人, 大家若还不了解, 那真的是瞎眼了。

所以外面吵吵嚷嚷, 他们依旧做着自己的事。

从春耕的选种播种,再到现在的中耕,追肥。

都是之前常做的。

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鱼先收获,随后是鸭子收获。

这稻田里的鱼肉似乎都格外肥美。

鸭子更是被过来的商贩们一一带走,价格远高其他的鸭子。

而这些银钱, 可以换来很多东西。

各家发现,他们过得,好像比过年那会还要好。

还是一天比一天好的那种。

渐渐地,也有村民们发现, 他们其实需要很多东西。

漂亮的餐具, 更多花纹的衣裳, 更精美的服饰,还能买外面送过来的点心。

不论男女,感觉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多了。

真是奇怪,以前大家都没有这些玩意,不都过了吗。

怎么看了好东西,就走不动路了?

这自然是正常的。

向往更好的生活, 本来便是人之常情。

染布, 橡胶,稻田里的鸭子。

一切的一切, 让宁安州的百姓们脸上浮现另一种笑容,带了说不出的雀跃?

好像开始期待货商们会带来什么东西?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好像买得起了。

不过影响最多的,好像还是本地的伐木会。

伐木会成员上万人,主事的一共十一人。

领头为两个,一个叫石枫,是个很精壮的小伙子,今年二十五。

另一个叫骆静雅,今年三十三,自己跟丈夫都会砍树,而且比之其他人,骆静雅的技术更加精湛,总能找到最合适,更省力的角度。

他们也成为宁安州最新的势力。

平日不仅约束伐木会的成员,还可以跟收木头的商人们谈价。

橡胶的原料也出自他们的手里,故而在染布商会,还有橡胶商会,都很有面子。

要说之前的伐木工讲起来,总会有点不好意思。

但现在的伐木工,跟之前却很不一样了。

具体哪里不一样,他们自己讲不出来。

但心里只觉得,日子越过越好。

宁安州内里一直安稳,所以不管外面的货商们有多着急,进来之后,总要吃完酸笋鸭汤,再感慨这路难走,之后满意地拉着货物离开。

唯独经过镇南关的时候,好心情荡然无存。

此地的关卡必须收费,按照每车来算。

如果看不好,车上的东西或许还会被抽走一点。

虽然不算多,但恶心人啊。

但看守的当地兵士,商贩们敢怒不敢言。

再想到,要不是宁安州的知州谈条件,他们的处境可能会更恶劣。

真是烦人啊。

好在过了镇南关,这些货物就能运出去,甚至可以装到船上,远销整个天齐国。

不少人都说,滇州府五大商会,药材,宝石,木材,布商,茶叶。

可能很快就会有第六大商户,橡胶商会。

当然,这还太远。

要看橡胶之后的应用了。

不过现在看来,橡胶商会指日可待。

可话又说回来。

真等到橡胶商会成立,镇南关的那位将军,能不眼热?

到时候会不会还有幺蛾子啊。

这还真是个隐患。

到时候要么他们出血,要么宁安州出血。

镇南关的事,像是悬在其他货商们心中的刺。

可他们再来到宁安州。

怎么回事!

你们还是不着急吗?!

镇南关那边,就不怕他们捣乱?

纪元笑而不语。

背后的势力们也在暗暗努力。

他们现在着急的是另一回事啊。

从春耕开始。

纪元就让人统计宁安州如今的人口,如今的耕牛。

整个宁安州一共二十七万人口。

原本是三十七个村寨,之后加上最近几年形成的自然村寨,正好是四十八个。

这么多村寨,人户数量则为三万八千五百七十一户。

而平均拥有耕牛数量呢?

则为二十七户一头牛。

也就是说,整个宁安州里,只有一千四百多头耕牛。

这个数字过于少了。

想当年,建孟府正荣县,二十户一牛头,就让那会的林县令愁得头秃。

他走的时候,终于变成六户一头牛,这用了近五年的时间。

再有后来的聂县令,算是跌跌撞撞跟着做,终于变为四户一头。

前后加起来,竟然差不多十年时间。

不算就罢了。

一算,只觉得时间漫长。

宁安州的情况甚至更糟,二十七户一头牛,简直可怕。

最清楚这些事的安大海一边皱眉一边道:“本地的耕牛品种虽然不错,但养的不算好。”

“要么引进更强壮的种牛,要么换其他品种。”

“从养殖场搭建再到繁育,保守估计,三年内能起步。”

安大海作为正荣县远近闻名的兽医,他这样说,那必然是有数的。

而且三年的时间,也不算太长。

但这说起来,也只是繁育起来而已,真正让耕牛能劳作,还要再等两年。

再让本地百姓都得到耕牛,少说也是十年起步。

这甚至算快的了。

纪元听大海汇报之后,便心里有数。

镇南关的事告一段落之后,他便一直在找合适的地方搭建养殖场。

一连跑了十几天,终于确定下五六块不错的地,都是水草丰美之地。

安大海跟着走了这么久,见纪元终于点头,开口道:“那我们准备招人,开始搭建养殖场?”

耕牛这种重要的工具,必然越多越好。

不管是以后拉货用,还是耕田用,当地不可或缺。

纪元却摇头:“太慢了。”

确实很慢,但那也没办法。

安大海道:“没办法,养殖本就是慢功夫。”

“而且说实话,此事交给我自己,肯定是不成的。”

安大海说明情况。

他是懂牲畜的病症,但饲养,接生,配种,这些环节却不怎么会。

再者,怎么开设一个养殖场,他更是不懂。

没办法,术业有专攻。

大海这个年纪,能治好大部分牲畜的病,已经很好了。

所以这部分人都需要补充。

纪元何尝 不知道这些。

但人手这个事,确实是个难题。

他连办官学的人都没找到。

纪元放下手里的文书,说出自己的想法。

“或许,还有另一种方法。”

什么方法?

技术也好,养殖场也好,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这都是没办法的。

刘同知也是同样的想法。

或者说,他们纪大人真的有别的方法?

纪元直接道:“联系一下滇州府几个比较大的养殖场,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来宁安州开个分厂。”

等会。

什么东西?

什么分厂?

纪元继续道:“那这六块地的资料都做好,哪里有水源,哪里适合放牧,哪里可以获得牧草。”

“哦,对了,有些不方便行走的地方,就说我们会在这附近修路,到时候肯定方便通行。”

如果是后世的人听到这,大概已经明白纪元的意思了。

纪元的意思便是。

招商引资!

宁安州缺什么?

缺养牛的,更重要的是缺养牛的技术。

养殖行业可没那么简单,普通人进来都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既然其他地方有先进的技术跟经验,直接拿过来是最好的。

比如说纪元好友李廷家里。

李廷家的继母就是靠着养殖的技术,在本地迅速崭露头角的。

当年要不是她认识青储料,他们的生意都没那么容易打开。

而青储料,只是养殖行业里小小的一环罢了。

与其从头开始,不如寻求其他地方的帮助。

想宁安州的产业支柱已经够了,不仅够,还很牢固。

像养牛这种需要积累的行当,不如请其他养殖场过来。

对双方来说,皆是合作共赢。

纪元把自己的想法一说,众人瞳孔地震。

这也行吗?

他们还以为宁安州这边要从头做起啊。

纪元道:“天齐国那么多养牛的,牛贩子也好,养牛场也好,肯定会愿意过来的。”

“咱们这里,可以说潜力无穷。”

如果在一年之前,肯定是没人愿意来的。

都知道宁安州穷啊,而且宁安州那么远,跟滇州府其他地方接触的也少。

可现在还用说?

眼看宁安州就要发迹了。

再者,当地的牛羊那样少,一看就是“空白市场”。

可以说只要把合适的牛带过来,便能发一笔大财。

把养殖场开在这边,虽然有风险。

可问题应该不大?

当地的知州,可是纪元啊。

再者,宁安州的风土人情十分不错,当地人和善,手头慢慢也有钱。

这种情况下,宁安州邀请养殖场过来入驻的消息,就传得飞快。

滇州府不少养殖大户都有些动心。

那宁安州地方不错,人也不错,手头也有钱。

就是缺牛。

要是能过去开个养殖作坊,似乎真不错啊。

在纪元看来,养殖场是要开的,但不一定是本地人开。

还是先把比较成熟的养殖场请过来。

久而久之,本地人也能耳濡目染,学会一些这样的技术。

毕竟外面养殖场过来,也会在本地招人手。

纪元这个办法,确实吸引不少滇州府其他养殖大户过来。

这些养殖大户们,原本还怕人生地不熟,不好在这做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