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也就说明他们手底的牌几乎已经用完。

等到七月份,各处被派出去的官员陆陆续续回京,跟纪炀推测的差不多,还有约莫四成的土地并未清查。

他们也并未主动要求良种,目的自然是为了接受监察。

有趣的是,这些人多是地方豪强,但凡跟汴京沾点边的大家,基本或多或少都明白良种的好处。

纵然没有把所有土地和盘托出,也算查验出不少。

天下之势,不能阻挡,这些人精们都懂。

但还不够,天下四成的土地,还是未知,甚至隐藏的到底有多少更是黑蒙蒙一片。

回来的林启,叶锡元此时在皇宫勤政殿里,纪炀,金炳郡自然也在。

两人详细说了下面的情况,最后对徐九祥道:“根据史料记载,战国末年,天下有田地约八亿亩。”

“之后兴衰之时都有起伏,前朝田地最多时候可达十四亿亩田,在前朝战乱只剩三亿。”

“我朝建立。建国初期只剩二亿两千万多。”

“先皇等人励精图治,到昌盛四十二年时,已经恢复七亿田地。”

准确说,是刚接手的时候,能被监管到的土地只剩下两亿多。

剩下的多因为饥荒战乱又或者私人掠夺,所以剩下那么点,开国皇帝以及接下来的皇帝好好经营。

中间也有起伏,到先皇手中,终于达到本朝顶峰,也就是七亿亩田地。

先皇收拾了不少烂摊子,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错。

可跟前朝鼎盛时期的十四亿亩,还是很有差距。

叶锡元提到此事,就是为引下面的话:“现在各处隐田清查,总共计算,刚刚接近八亿。”

“若想赶上前朝顶峰,必然还要吾等竭尽全力。”

说起来,如今的接近八亿,已经是本朝巅峰。

徐九祥却并未为此沾沾自喜。

如此成绩不是他得来的,他不过子承父志,是他父皇辛苦打拼。

所以徐九祥眉头紧皱:“那剩下那四成若清查完,你们觉得,天下耕地能有多少。”

这有些像一个数学题。

但又不是数学题那样简单。

首先天下没查之前,七亿多土地,查了六成之后,接近八亿。

其中差距在七千万亩田地。

那是不是查了剩下四成,就能再多五千万六千万左右?

然而并不是。

那六成田地之前说过,多是官田跟普通百姓的田地,他们中间的误差不是大头。

剩下的四成才是。

林启拱手,回到皇上的问题:“至少十亿。”

也就是说,林启认为,那四成田地的主人们,实际还藏匿约莫两亿的田地。

看似手里有两亿多亩地。

实际要翻倍来看。

这并非信口雌黄。

而是林启他们这几个月以来的清查,以及前期大量的调查跟资料得出。

这里面的损失又会有多少。

以二十亩为例,一亩田地收获二百斤为数,按理说一年交八百斤粮食。

那两亿亩就是八十亿斤粮食。

当然也可以说,那这些田地不交赋税,对佃户们不是很好吗。

纪炀为何要清查。

因为大户们不交,不代表百姓们不交。

佃户们必须按照规定,交了田租,交了赋税。

这些钱直接进到大户们的口袋里而已。

朝廷没钱,不能抵御外敌,不能改善民生。

百姓也没钱,还感觉自己怎么每年交那么多赋税,而生活一点也没变好,等打仗的时候朝廷还说没钱,这不气死人了。

徐九祥慢慢踱步,十亿田地,若真像林启,叶锡元所说,清查结束后会有十亿田地。

再加上如今培育出的良种。

那?

任何一个皇帝面对此事,都不会太过淡定。

徐九祥更是如此。

“查,继续查。”徐九祥看向纪炀,“按照原定计划,咱们就等着好消息。”

剩下的四成顽固分子不让查,也不要良种。

毕竟他们手里隐田太多,你们不就是一亩田地多个一百来斤吗?那我们多种一亩地就好。

你的一亩地产五百斤,我们两亩地产七百斤!我还赚了!

又不是我们自己种田,省事这种,跟我们没关系。

要是把隐田清出去,那才是损失!

既不要良种,纪炀他们的良种司也不强求,这不是人都收回来了。

今日不要良种,不代表以后不要。

等到最后,便是咬死不要良种司插手,那也由不得他们。

他们就按原定的计划,先把六成土地整理成册,各处督查良种种植。

剩下那四成看似不管,其实暗中收集人证物证。

等到时机成熟,大势不可挡,也没法阻挡。

林启跟叶锡元等人回来,让徐九祥心中大喜,再看到各处传来良种陆陆续续播种的消息,更是高兴。

现在能种上良种的不算太多,可各地已经做好准备,随时等着汴京的运种子队伍过去。

而且派到各地的农人开始做事,因地制宜,会做出更好的东西。

徐九祥坐在勤政殿久久没有说话。

他脑海里回想到许多人,最后目光放在各地文书上。

不骄不躁,不骄不躁。

纪炀知道徐九祥在平复心情,甚至笑了笑。

能有这份定力,已经很好了。

他跟林启等着从勤政殿出来,天都黑了,几人干脆相邀去酒楼吃饭。

也算是给林启,叶锡元接风洗尘。

别看只出去三个月多,但他们两个简直一肚子话要说。

讲到最后,叶锡元对纪炀道:“当初灌江府的情况更是复杂,你都能成,若你下去,必然速度更快。”

纪炀笑着摇头:“没那样简单。”

“各地的情况不同,哪能一概而论。”

他说的谦虚,别人可不这么认为。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下去是砸人饭碗,夺人钱财的,能不招人恨吗。

纪炀那是砸饭碗吗,直接把灶台都给毁了。

如今灌江府的繁华不都是他当初的功劳。

若要是之前,其实很多官员都会反对纪炀把事情做得如此之绝。

但瞧着灌江府那种荒凉之地,竟然在他手中破后而立,而且立得愈发好,自然多了不少追随者。

有这种成功的例子,也是他们竭尽全力的原因。

良种司在这次清查土地立了大功,回来之后却又化整为零,重新当了平平无奇的制定种子价格,监测市面种子良莠的小部门。

其中各位能臣也被皇上派去各处任职。

连林启跟叶锡元也一样,林启直接去了礼部,而叶锡元在翰林院做大夫,年后还会被外放。

有人还说皇上跟纪炀实在过分,他们立了大功还不赏,权利那样大的良种司说散就散?

不过这让许多未交出土地的豪强们松口气。

部门能人都散了,剩下做些杂务的人,不足为惧。

看来皇上查到八亿亩田地已经知足。

外面的消息看着是确实如此。

其实就算如今近八亿亩土地,已经值得大夸特夸,收手也正常。

这毕竟是承平国之最了。

虽比不上前朝最鼎盛时期,但也很不错。

一时间朝中歌舞升平,赞扬声更是不绝于耳。

仿佛前段时间在大家口中还年幼的皇上,一跃成为承平国明君。

徐九祥私底下还在跟纪炀稍稍抱怨:“若不是心中有大事,肯定会被他们的夸赞蒙蔽。”

试想每天一起床就是咔咔一顿夸。

吃饭夸,上朝夸,奏章夸。

百姓们见你,也是真心实意地敬佩赞扬。

这谁不迷糊。

纪炀安慰:“心中清静即可。”

徐九祥干脆不时召林大学士进勤政殿,又找了几个学识斐然的高僧道人过来。

多读几卷好经文,竟然还真的平心静气了。

随着良种司监察职责不再,果然各处开始放松警惕。

殊不知暗地里的探查队伍已经出发。

其中还有上次并未派到边关的武将穆家,以及皇上另一个妃子庞家。

由明转暗,相信会带来不少收获。

时间一点点过去,终于进到十月份。

纪炀跟徐九祥等人,一直在等一个消息。

来自江南的消息。

十月下旬,快马加鞭而来的文书一路疾驰,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汴京。

终于在进入冬月之前,送到皇上手中,送到满朝文武手中。

这文书里,还夹了两颗沉甸甸的谷穗。

江南苏杭一带。

一户姓余,一户姓周。

种下朝廷分发的良种后收获。

余家一亩田地收获稻子七百斤。

周家一亩田地收获稻子七百二十斤!

经当地官员证实无误,特来报喜!

一亩地,七百斤稻子。

近乎翻倍。

现已轰动整个江南,每日成千上万人去看收获的稻子。

随着喜报传来,更是让汴京震惊,让整个中原,整个承平国震惊。

得此良种,天下之幸!

什么阴谋阳谋,什么诡计良策,什么权势滔天,什么王侯将相。

在如此收获面前全都不值一提。

所有人所有事全都变得渺小了。

所有的高谈阔论,所有的争执辩驳,越来越渺小。

只留在风中摇曳的谷穗,只留皇帝面前被万人敬仰的金黄稻穗无限放大。

谁会不真心喜爱这株饱满美丽的谷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