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从仙林校区中出来,徐川回到了南大。

打开电脑建了个文档,将今天的一些安排和规划,以及在项目基地上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记录了下来。

虽然他记忆力很不错,一般看过了解过的东西基本不会忘记。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要负责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候忙起来忘记一些东西也正常。

这个时候,他就需要一份文档来辅助自己了。

而且每一年,徐川都会重新建一个规划,除了对过去一年完成的目标做一个整理外,还有新的方向与目标也会重新添加进去。

在别人眼中,他几乎每年都能拿出诺奖级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在吃老本而已。

除了数学方面的成就外,无论是人工ei薄膜还是惰性中微子,亦或者核废料发电技术,都是重生带回来的东西而已。

当然,这一世在数学上的学习,同样带给了他很大的收获。

单纯数学领域的成就就不多说了,徐-霍奇定理和n方程的阶段性成果都是最顶级的。

但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将数学物理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做到了利用数学来深入研究物理粒子的程度。

此外,还有计算化学模型方面东西,也是他这辈子重新开辟出来的道路。

尽管才刚刚开始,但徐川相信,这条路绝对不会让他失望。计算化学的潜力,绝对远超出世人的想象。

老实说,现在这个状态,他还是挺满意的,至少达到了一开始选择数学当做主修的目标。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完美融合,助力其他学科特别是物理更进一步,是他的梦想。

处理完这些事情后,徐川打开了邮箱,清理一下里面的邮件。

每天给他发邮件的人很多,一周不清理就能直接堆满,所以他几乎每隔一两天就要看一下邮箱。

好在大部分的邮件扫视一圈直接丢垃圾箱就行了,剩下感兴趣的才留下来或者回复一下,耗费的时间倒也不算多。

日常浏览了一下邮件中的邮件,没用删,有用的回,徐川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昨天的邮件上。

在他去可控核聚变基地的时候,华科院和工程院均给他发送了一封邮件。

徐川点开看了看,是有关于今年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评选的,在邮件里面,华科院和工程院都告知了他今年有参与院士的评选。

俗称“院士候选!”

当然,能不能评上,这还是未知数。

邮件中也不可能做出保证,只是告知了他进入了院士候选名单。

毕竟每年参与院士评选的人那么多,名额每个学部都只有寥寥数个,竞争肯定很大。

对于院士评选,要说想法,他肯定是有的。

毕竟诺奖和菲奖都拿到手了,国内的院士,至少科学院的院士肯定能摸一下的,哪怕他这么年轻。

至于能不能稳拿,老实说拿一个院士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毕竟诺奖和菲奖的加成还是挺大的,年轻再轻,也不能忽视这两个,而且国内的民声和学术圈的声音再怎么说也要考虑一下是不。

诺奖和菲奖得主都拿不到院士,舆论肯定会爆炸的。

只是让徐川有些没想到的是,工程院那边也有人推荐了他。

毕竟他的主要科研成果目前来说基本都在理论方面,哪怕是核废料重新利用技术,也是今年六七月份才验收的。

按理来说,应该要等到下一期的院士评选才会有人推荐。

这些倒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候选都上了。

至于两院院士同时拿到,徐川虽然也幻想了一下,不过心里倒是觉得可能性不大。

虽说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并不是没有,但都是在不同年份拿到的,同一年还是第一年就同时拿到两院院士,这也太逆天了一点。

所以徐川想了想后,也就没再做梦了。

今年他应该能拿到科学院的院士,等可控核聚变工程完成后,或者说核废料重新利用技术发酵一段时间后,他应该就能拿到工程院的院士了。

时间估摸着能在三十岁之前。

老实说,这也足够惊人了。

不到三十岁,直接飞升两院院士,传出去名声能吓死一大片人。

美滋滋的想了一会后,徐川发邮件感谢了一下两院和推荐人,然后将注意力重新放回了邮件处理上。

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他总算是将这几天堆积起来的邮件处理掉了。

身体靠在椅背上,徐川盯着天花板看着。

目前可控核聚变工程已经展开了,虽说有国家的全力支持,但要从一无所有开始完成建造也没那么容易。

而相对比工程的基础建造,核心聚变堆才是真正的难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