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风骨 (1 / 2)
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建中元年的长安,秋风卷着枯叶掠过太极殿的飞檐,檐角铜铃在风中发出断断续续的呜咽,像极了这座都城此刻的气息。
宫墙斑驳处爬满了青苔,曾用来彰显威仪的朱红漆皮大块剥落,露出底下灰暗的砖石——这便是曾经万国来朝的大唐皇城,如今却只剩一派萧索。
殿内,文武百官垂首而立,紫袍玉带间难掩疲态,靴底沾着的尘土仿佛还带着藩镇战乱的硝烟味。
自安史之乱后,朝廷早已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节度使们拥兵自重,赋税截留,连京畿之地的粮饷都时常断供,所谓“政令不出长安”,早已是朝野皆知的无奈。
就在这死寂之中,殿外传来一阵拖沓的脚步声。
一个身影已踉跄着跨进殿门。众人抬眼望去,只见来人身穿一件破烂不堪的麻衣,衣料上满是补丁,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黝黑的皮肤,裤脚被撕扯得参差不齐,沾满了泥土与沙尘。
他的头发枯黄如草,胡乱用一根麻绳束在脑后,脸上布满了皱纹与风霜,唯有一双眼睛,在昏暗的殿内亮得惊人,像是燃着一簇不灭的火。
老者目光缓缓扫过殿内众人,干裂的嘴唇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带着血丝的笑容。
他清了清早已沙哑的嗓子,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在殿内炸开:“安西军没有降,更没有死,安西依旧是大唐的!”
这短短一句话,让满朝文武瞬间僵在原地。
安西,那个遥远得几乎被遗忘的名字,此刻打开了所有人尘封的记忆。
“你……你说什么?”
户部尚书颤抖着声音追问,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老者抬起手,枯瘦的手指指向西方,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万里之外的西域戈壁:“某是安西军粮官。吐蕃人围了三年,断了水源,我们就喝雪水;缺了粮草,我们就煮铠甲上的皮革;士兵死了一批又一批,可没人说过投降。”
“上个月,将军派某突围,走了三个月,翻了三座雪山,终于回到长安——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至今仍在我们手里!城头上飘的,还是大唐的旗帜!”
话音落下,太极殿内突然爆发出一阵压抑的呜咽。
有人双手捂着脸,泪水从指缝间涌出;有人扶着殿柱,身体不住地颤抖;连平日里威严的宰相,也红了眼眶,别过头去擦拭眼角。
如今,王朝衰落,藩镇割据,他们只能在长安城内苟延残喘,连一支孤军的消息,都能让他们如此失态。
老者看着眼前的景象,浑浊的眼中也泛起了泪光,他缓缓跪下,朝着龙椅的方向叩首:“安西军一日不死,便一日为大唐守着西域,等陛下派兵,等中原安定,等大唐的旗帜重新插遍河西!”
“陛下,长安,比太阳更近啊!”
然而,安西军的坚守,终究没能挽回大唐衰败的颓势。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乾符元年,距离建中元年已过去近百年。
这百年间,大唐就像一艘在风暴中飘摇的巨船,宦官专权愈演愈烈,从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到后来的仇士良、田令孜,宦官们甚至能废立皇帝,朝堂之上乌烟瘴气。
藩镇割据更是到了极致,朱温、李克用等节度使拥兵数十万,相互攻伐,把中原大地搅得鸡犬不宁;加上连年灾荒,黄河决堤,蝗虫成灾,百姓颗粒无收,只能卖儿鬻女,流民遍布天下,民生凋敝到了极点。
长安城内,虽仍是都城,却早已没了往日的繁华。
朱雀大街上的商铺十有八九关了门,偶尔有行人路过,也是面黄肌瘦,步履匆匆。平康坊的酒肆里,往日里吟诗作对的文人墨客不见了踪影,只剩下几个落魄的书生,围着一壶劣质的米酒,唉声叹气。
其中一个年轻人,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面容清瘦,眉宇间却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傲气。他便是黄巢,几次参加科举,却都名落孙山。
这一次,他再次落榜,站在长安的城门前,看着巍峨却尽显破败的城墙,心中满是愤懑不甘。
夜色渐深,黄巢独自来到曲江池边。
池面早已没了开元年间“曲江流饮”的盛景,水面漂浮着枯枝败叶,岸边的柳树枯黄稀疏。他借着月光,从怀中掏出一支笔,在一块断墙上奋笔疾书。
墨汁有限,写下四句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完后,他盯着墙上的诗句看了许久,随后毅然转身,离开了长安。他知道,科举之路走不通,那便换一条路,一条能改变这个乱世的路。
乾符二年,王仙芝在濮州起义,率领流民攻占了曹州、濮州等地,声势浩大。
黄巢听到消息后,立刻召集了家乡的数千流民,响应王仙芝。
他虽出身书生,却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作战勇猛,又懂得安抚百姓,很快就成为了起义军中的重要将领。
他率领士兵转战河南、山东等地,每攻占一座城池,便打开粮仓,救济流民,百姓们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到数万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起义军内部却并非铁板一块。
王仙芝在朝廷的招安诱惑下,一度动摇,想要接受“左神策军押牙”的官职,放弃起义。
黄巢得知后,怒不可遏,找到王仙芝当面质问:“我们起兵反唐,是为了救天下百姓于水火,如今你却要接受招安,难道忘了那些跟着我们出生入死的兄弟,忘了那些被官府压迫致死的百姓吗?”
王仙芝被问得哑口无言,虽最终拒绝了招安,却与黄巢之间产生了裂痕。
不久后,两人分兵作战,黄巢率领一部转战南方,王仙芝则继续在中原作战。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与唐军决战,不幸战死,起义军群龙无首,陷入混乱。
此时,黄巢正在攻打虔州,得知消息后,立刻率军北上,收拢了王仙芝的残部。
在众人的推举下,黄巢成为了起义军的新首领,号称“冲天大将军”。
他重新整顿军队,制定了“避实击虚”的战略,避开唐军主力,率领大军南下,渡过长江,攻占了虔州、吉州、饶州等地,随后又转战浙西、福建,甚至攻占了广州。
在广州,黄巢发布檄文,痛斥唐朝宦官专权、官吏腐败的罪行,提出“禁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的主张,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广明元年,黄巢认为时机成熟,率领大军北伐,从桂林出发,沿湘江北上,攻克潭州,随后又突破唐军的长江防线,攻占鄂州、饶州、信州等地。
唐军节节败退,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长安。
同年十二月,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占潼关,守关的唐军望风而逃。
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吓得魂飞魄散,在宦官田令孜的护送下,带着少数嫔妃和大臣,偷偷逃出长安,逃往成都。
黄巢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进入长安,百姓们夹道欢迎。
他骑着高头大马,身着金色铠甲,身后跟着数十万起义军,正如他当年在长安墙上所写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