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纸(上) (1 / 2)
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甘露川新城常驻人口还不到五万。
街坊邻居都是些熟面孔。
出现了陌生人,军属们会下意识打听来人的底细。
很快的。
巴蜀这三十个纸匠的身份,就被军属们给扒了出来。
随后,消息就传到了书院和学堂。
别看学堂里的学生是书院的数十倍。
但学堂里的文化课只占了三分之一,大部分蒙童一开始就是在木板上用毛笔蘸水习字的。
男校和女校一个月用到的笔墨纸砚加起来,都不如青山书院的消耗大。
没办法。
科举第一步,就是得练一手好字。
纸张用得那叫一个飞快。
若是在关内。
读书人可以选择的纸,品类有很多。
家境贫寒的学子,练字的时候,可以用便宜的麻纸和竹纸。
中产家庭,或用于作画的,一般会选用皮纸。
前朝市面上最常见的皮纸有两种,楮皮纸和宣纸。
但,现在是在关西。
离关内产纸的宣州和巴蜀等地相隔数千里。
往来关西的商贩们,选择商品的原则只一个,有利可图。
这里也不是江南那等文风盛行之地,做笔墨纸砚买卖的商人委实不多。
于是乎,贩到关西来的只有楮皮纸和宣纸。
千里迢迢运来的。
最次等楮皮纸,售价也要百文一张。
像山长方墨林惯用了一品宣纸,商都才卖五百文一张的,运到关西就要卖二两银。
书院的先生们谈纸色变,轻易不敢挥毫泼墨。
给学生用时,根本没得选。
他们不是蒙学儿童。
用石板蘸清水练笔,完全行不通。
要不是书院的一切开支由卫所承担,边关的这些普通人家,熬到供养出一个秀才都不容易。
是的。
朝廷重文也重武,军户后代可以直接科举啦。
青山书院的学生,憋着一股劲儿往死里学。
笔墨纸用得更快了。
老先生在全家搬来甘露川后,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就想在有生之年,把青山书院的名声传遍整个雍泰朝。
可惜,书院里正经读四书五经的学生,学习时间还不到一年。
三五年内,是很难出业绩的。
故而,当方墨林猜测到镇西大将军要对造纸技术出手时,很是激动。
巴不得大将军赶紧把这些纸的价格打下来!
甘明兰:“呃,这个嘛,我确实有个造纸计划。”
心里默默叹气。
她首要目标是造厕纸,还没来得及把读书人的事当大事来办。
但对方只听得进有计划三个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