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翌日清晨,京城的大街小巷就开始有了些异样的声音。

"听说了吗?皇上要改科举了!"一个茶摊老板压低声音对客人说道。

"改科举?改成什么样?"客人好奇地问。

"听说要加什么算学、格物,还有武举!"老板摇头叹气,"这不是胡闹吗?咱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四书五经考功名,现在突然要学那些奇怪的东西,谁学得会啊?"

"可不是嘛!"客人也跟着附和,"我家那小子读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要参加科举了,现在突然改规矩,这不是要他的命吗?"

类似的对话在京城各处都在发生。书院门口,私塾旁边,酒楼茶肆,到处都有人在议论科举改革的事情。

翰林院里,几个翰林学士聚在一起,脸色都很难看。

"诸位,这次科举改革,实在是..."年纪最长的翰林学士欲言又止。

"王大人,您直说无妨。"旁边一个年轻的翰林接话道。

"唉!"王翰林长叹一声,"咱们这些人,从小读圣贤书,靠的就是诗词文章。现在突然要考什么算学格物,这不是要咱们的老命吗?"

"就是啊!"另一个翰林愤愤不平,"那些算学格物,都是工匠干的活,咱们读书人怎么能去学那些下九流的东西?"

"更可气的是还要设武举!"一个瘦弱的翰林气得脸都白了,"武夫粗鄙,不通文墨,凭什么跟咱们读书人平起平坐?"

正说着,杨威派来的人悄悄走了进来。这人是杨威的门生,在翰林院也有些地位。

"诸位师兄,杨老师让我给大家带句话。"门生神秘兮兮地说道。

"什么话?"王翰林赶紧问道。

"老师说,科举改革关系到天下读书人的前程,不能坐视不管。老师准备联络朝中同道,一起上书劝谏皇上。"

"好!"几个翰林同时叫好,"杨大人果然有担当!"

"老师还说,"门生继续道,"希望诸位师兄能够在翰林院中多做宣传,让更多同僚明白这次改革的危害。"

王翰林用力点头:"这是应该的!咱们读书人要团结起来,维护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在国子监里,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发生。

"祭酒大人,这次科举改革,您怎么看?"几个博士围着祭酒大人询问。

祭酒大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学究,满头白发,一脸愁容:"唉!皇上年轻,不知传统文化的珍贵啊!科举制度传承千年,岂能说改就改?"

"祭酒大人说得对!"一个博士激动地说道,"四书五经是圣人之言,诗词文章是文化精华,怎么能被那些奇淫巧技取代?"

"更可怕的是,"另一个博士忧心忡忡,"如果真的改了科举,咱们这些教书的怎么办?难道也要去学那些工匠的手艺?"

祭酒大人摇头叹气:"皇上此举,实在是..."

话还没说完,一个杨威的人也悄悄进来了。

"祭酒大人,杨大人有话带给您。"来人恭敬地说道。

"什么话?"祭酒大人问道。

"杨大人说,国子监乃是天下文教之首,祭酒大人德高望重,如果您能带头反对这次改革,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祭酒大人听了,捋着胡须想了想:"杨大人说得有道理。作为文教之首,老夫确实有责任维护传统文化。"

很快,京城各处的读书人都收到了类似的消息。杨威的人四处活动,煽动大家对科举改革的不满。

书院里,学生们议论纷纷。

"师父,科举真的要改吗?"一个学生担心地问道。

"唉!"老师叹气道,"皇上圣意难测,但听说确有此事。"

"那我们怎么办?"另一个学生着急了,"我马上就要参加科举了,现在突然改规矩,我什么都不会啊!"

"别急别急,"老师安慰道,"杨大人他们正在想办法,相信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私塾里,情况也差不多。

"夫子,我儿子读了这么多年书,现在要改考试内容,这不是白读了吗?"一个家长焦急地向塾师询问。

"是啊夫子,我们花了这么多钱让孩子读书,就是为了将来能考功名,现在突然要学什么算学格物,这不是坑人吗?"另一个家长也跟着抱怨。

塾师也很无奈:"各位家长莫急,朝中自有明眼人,相信不会让这种荒唐事发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