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1 / 2)
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于子林的消息没错,十天后,朝廷便传来了旨意,允许南越开办两座盐场,商户若有意购买下一个盐场,需付二十万两银子。
几日内就要交这么大笔现银,出的起的商户不多,毕竟做买卖的,谁手里没压点货什么。
但食盐暴利,大景的盐价极为昂贵,四五十文一斤,导致有些贫困的百姓几个月不知盐味。而私盐十来文一斤,都还有不小的利润,中间如此高的利润,众商户自是垂涎不已。
之所以造成这个原因,乃是因为朝廷在中间不断加价收税,打仗缺银子了,遇到天灾人祸缺银子了,皇帝寿辰、修陵寝等缺银子,都经常在盐上做文章或是从盐商、盐场拿钱。
这便使得食盐的价格居高不下,最后这一切当然还是转嫁到了买盐的百姓身上。
李安和这一两年挺倒霉的,生意连连受挫,听说了此事后,感觉自己发财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有意向拿下一个盐场,从此一本万利地赚钱。只是他手里的资金不够,当然若是能够给他一段时间,他一定有办法筹措到二十万两银子。
可官府不等人,说哪天便是哪天。
李安和只能歇了自己单独拿下盐场的想法,到处找人合作,希望能找几个人共同出资吃下一个盐场。
只是还没等他跟其他人谈好,两座盐场便已有了明确的归属。
一座是被广州商户都不陌生的刘记商行拿下,还有一家大家都没听说过,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山岳商行给拿下了,听说是高州那边的商人。
众多还在犹豫的商人扼腕不已,暗恨自己当时为什么要犹豫,为什么想再等等,看能不能便宜点,最后全便宜了别人。
可事已至此,再懊恼也没办法。拿不到盐场,这些商人们便又去争盐引。
一张盐引一万两银子,对这些商人而言不是什么难事,拿到了盐引便有了贩盐的资格,也算能分一杯羹了。
刘子岳也让人拿了两张盐引,反正不贵,拿在手里万一有用得着的地方呢。
当然,他最重视的还是盐场。
说是朝廷卖给两家盐场,但实际上给的只是经营盐场的资格,具体的盐场连个影子都没有,还要让他们自己去建。
制盐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利用海水蒸发,留下结晶便是粗盐,然后提炼去除杂质就是雪白的细盐了。
南越海岸线上,有些地方适合建天然的晒盐场。
开办盐场需要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这几个条件,因为这样有利于蒸发。
刘子岳虽然知道大致的过程,但到底没有亲自实践过,因此他让冉文清在兴泰招聘盐工,寻找有经验的盐工。
告示贴出去后没多久,还真有几名汉子站了出来。
他们都是从江南来的流民,以前在盐场干活,后来江南发生了□□,盐场也受到冲击,为了活命,他们只得带着家里人往南逃,最后来到了兴泰定居。看兴泰对有一技之长的匠人都很好,一听说要招盐工,他们便站了出来。
有了熟悉盐场运作的熟练盐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选址,建盐场,晒盐。
冉文清白天向盐工们学习了解盐场的运作,晚上啃相关的书,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两个盐场总算初具雏形了。
刘子岳从头到尾就没操什么心,有一批能干的属下就是好,他躺着数钱就行了。
两个盐场建起来后,冉文清又招了一批信得过的培训成盐工,派去盐场,两个盐场正式运转,到火热的七月,盐场的第一批盐出来了。
刘子岳捏着雪白的食盐尝了尝,味道比起现代还是差了点。这是因为盐场的提纯这一步比较粗糙,粗盐溶于水过滤蒸煮后,便算是提纯了,但其实里面还有些杂物没有清除干净。
不过这已经比市面上所卖的不少食盐好多了。
盐场盐工待遇差,工作极为辛苦,便导致盐工做事消极,官方盐场的加工并不精细。而且食盐是生活必需品,不管提没提纯,弄得干不干净,都一样有人买。官盐又是垄断,不愁卖,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好好提纯,以提高食盐的质量了。
相较之下,私盐要好很多,无论是色泽还是纯度都要比官盐高出一等。
刘子岳将盐放了回去,笑道:“不错。”
得了他的首肯,盐场开始继续产盐,八月两个盐场的产盐量便达到了五万多斤。这个数字虽不少,但冉文清还不满意,继续带人扩建盐场,提高产量。
两个盐场建成后,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南越本地人不用再吃外地运来的盐了,盐商们都拿着盐引去两个盐场拿盐。
少了繁杂的运输环节,广州食盐的价格降到了三十多文钱一斤,而且食盐的品质更好了,白如雪,简直是物美价廉。
很快本土的食盐便取代了外地运来的食盐。
到十月,本地市面上已经很难觅到外地食盐的踪迹。
同时,两大盐场的产量也开始翻倍,到十一月,一个月的产量已经逼近二十万斤的大关,所出产的食盐不止能够供应南越本地百姓所需,逐渐还有多余的能够卖到外地。
这一年朝廷多发了百张盐引,不少盐场都排起了长队,要等许久才有货,如今听说南越有现成的食盐,而且质量非常好,于是商人们干脆拿着盐引到南越采购食盐。
刘记商行和山岳商行,开始对外售卖食盐,两大盐场继续扩大产量,渐渐地成为了刘子岳手里一只下蛋的金鸡,成为继白糖和棉布之后,刘记商行最重要的一项收入来源。
预计到明年就能将投进去的四十万两银子赚回来。
盐场步上正规后,新一年的白糖也出产了不少。
黄思严做好了准备,去大景各地采购了各种广受外商喜爱物资,加上兴泰生产的白糖、棉布装了满满一大艘船的货物,准备南下干票大的。
这次他仍旧是与苗掌柜一起南下,两只船队商量好,一同出发,等到了南洋再分开,走不同的路线,这样在路上彼此之间有个照应。
只是他们还没出发,就有一队番邦商人仓皇逃到广州,向官府报了案,说在海上遇到了一群海盗,所携带的货物被洗劫一空,还有不少船员被杀。
剩下的几人看情况不对,赶紧放下一艘小船逃走。但这群人在海上不走运,遇到了巨浪,小船被打翻,最后还是几个出海捕捞的渔民救了他们才捡回了一条命。
黎丞身为广州知府,接了报案,但对此事却没有好办法。
因为沿海一直有海盗,只是比较稀少,来无影去无踪的,抢完就跑,他们一般也不敢抢劫大的船队,只敢打劫落单的小船,因此并没有在本地掀起太大的风浪。
像这次这样残暴地对来往船只下手,还是第一遭,官府没有水师,黎丞也不过只是一个知府,他能做的便是将这件事上报朝廷,请朝廷处置。
可朝廷现在还陷在江南暴动这个泥淖里,哪抽得出力气清剿一群乌合之众的海盗,所以奏折递上去后就没了下文。
刘子岳知道这事后有些忧心,特意叫来了黄思严叮嘱了一番:“你们这次南下留心些,若是情况不对就赶紧逃,人比货要紧。”
黄思严不是很在意:“公子,大海茫茫,咱们未必会碰到海盗。再说,我们两艘船有一百多人,还带了些武器,海盗也挑软柿子捏,未必敢朝我们动手,您就放心吧。”
这话也有道理,大海那么宽,又没个坐标,没点运气很难碰上。黄思严他们遇到海盗的概率极小,而且人也不可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担心遇到海盗就不做海上贸易了。
“话是如此,你们还是小心些,趁着还没走,让龙天禄将船只检查一遍,再看看哪里需要加固的,一块儿弄好。”刘子岳叮嘱他。
黄思严嘿嘿笑:“好的,公子,那小的这就去找龙天禄。你放心,咱们去了多少人,就一定带多少人回来。”
他将船体加固了一群,又准备了几条逃生用的小船有备无患,这才带着人出发了。
黄思严走后,接下来一段时间,海上频频传来商船遇袭被打劫的消息。不止是从南洋来的,甚至扩散到了北上的船只,都可能遭遇袭击。
很明显,广州这一带的海盗比以前猖獗多了,而且海盗的队伍明显扩大了不少。
刘子岳觉得很奇怪,找了黎丞询问才得知,其实前些年也有海盗打劫的事,只是不如今年频繁。不知为何,最近几个月海盗活动特别猖獗。
面对这种情况,黎丞也很着急,可广州没有水师,他也无能为力,只能一次次地向朝廷上书,奏明此事,请朝廷派人来剿除海盗。
但不知是不是天不佑大景,去年的大旱竟然延续到了今年。从去年夏天到今年冬季,快一年半的时间,江南就下过三场比较大的雨,然后便是持续长达数月的干旱。
干旱导致今年江南多地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生活无以为继,落草为寇的比比皆是。这也是导致晋王一直没法平息江南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子岳听完这些,有种天要亡大景朝的感觉。
历史上每到王朝中后期,便会出现各种乱子,天灾人祸不断,导致生灵涂炭,百姓揭竿而起。
但面对这种种情况,他一个被皇帝遗忘的皇子也做不了什么,如今唯一能做的便是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刘子岳只希望黄思严他们这一行平安,过完年能够安安稳稳地回来。
京城,延平帝愁得头发都白了,连去后宫的心情都没了。
他自认为还算勤勉,也不什么暴君昏君,但不知怎么回事,老天爷却频频降下天灾,江南粮仓连续两年遭遇大旱,还有反民作乱,至今一年多了,还没法解决。
延平帝生出了将晋王召回来的心思。
不过他这个想法还没能付诸行动,便接到了晋王的密折。
奏折中,晋王参奏了与他一同平叛的武威将军赵世昌。说赵世昌在平乱中,对反贼多有手软,放过了一群反贼之子,排兵布阵中不停指挥,一意孤行,导致兵败,并在清剿中,中饱私囊等等。
总共列举了赵世昌的八宗罪,还呈了一堆的证据和证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