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精加工领域的革命(国庆快乐!) (2 / 2)
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发达国家目前给出的版本答案是电化学研磨。
说是研磨,但其实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电解过程。
把需要处理的工件作为电解池的阳极,通过金属基体与表面杂质层的化学位不同,在通电情况下实现抛光。
显然,这需要极强的电化学水平,只要控制条件稍有波动,就很容易产生晶间腐蚀,导致整个产品报废。
如果410厂有这个能耐,那莫不如从一开始就用电液束流加工法,从根源上避免产生重融层。
实际上这也是当今华夏制造业的通病。
不是某个关键技术不过关,而是哪哪都不过关,千头万绪之下,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快速起效的抓手。
410厂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而已。
这就导致哪怕做出了一些技术突破,比如电火花打孔技术,但由于整个工序的其它环节仍然存在短板,最终造出来的产品往往还是很难让人满意。
而常浩南的这个思路,相当于把原本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子给补长了。
如果能够实现,那得到好处的绝对不只是410厂一家。
整个机械加工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都会直接因此而受益!
“我认为这个思路……值得一试!”
首先开口的是那名负责产品后处理工段的工程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根据我的经验,这个工艺的核心技术,应该是软性磨料的配方,以及对不同工件进行磨削加工过程中的压力参数。”
“这方面如果要从零开始一点点试验的话,我们恐怕得做好打长期攻坚战的准备啊。”
按照常理来说,他的担忧显然是有道理的。
这东西和材料学有点相似,刚开始研究的时候很难直接确定方向,往往需要采用广撒网的方式来碰运气。
比如磨料颗粒的成分、配比、粒径大小,以及磨料基体的粘稠度、化学性质等等,都得一点点试出来。
后面随着研究进程的愈发深入,才能慢慢找到一些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盲目性。
不过,刚好有一个不符合常理的人在这里。
“这一点不用担心。”
别人眼中最麻烦的部分,反而是常浩南最擅长的:
“关于软磨料的开发,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控制系统,我可以借助一些仿真模拟手段来初步确定可行性最高的研究方向,进度应该比诸位预想的要快上不少。”
“但是这个磨削设备的其它部分,尤其是工装夹具,以及具体实现缸内活塞挤压的机械结构,需要其它人来帮我完成。”
常浩南说完,轻轻放下了手中的粉笔。
映入眼帘的是十几张充满愕然表情的面孔。
“这……也能模拟出来?”
加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