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文学网laikanwx.com

1932年,因为几个大型钢铁项目先后投产,〖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三百六十万吨,已经稳稳超过了〖日〗本和意大利,跃居世界第六位!而排在〖中〗国之前的五个国家则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苏联。如果考虑到正在建设中的中钢鞍山钢铁厂、中钢石景山钢铁厂、克虏伯马鞍山二期、伯利恒浦口二期等四个百万吨项目会在未来几年内陆续建成投产,〖中〗国的钢铁产量在1938年将可以超过八百万吨!超过深陷内战泥潭的苏联似乎已经毫无疑问了。

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的煤炭开采总量也超过了一亿吨,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吨,同样位列世界第六,精炼铜的产量则超过十万吨,而发电量也达到了一百五十亿度。而电解锅的产量更是超过十万吨,位列在美国之后,达到了世界第二!

在此种背景下,西方报纸纷纷惊呼,东方的古老帝国在全世界大萧条的背景下,依然保掉了飞速进步,〖中〗国的工业化时代难道已经来到了么?

这也不能不令罗耀国感慨,这个年代,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来说,本来是灾难深重的年代,现在却因为自己变成了一个伟大复兴的时代!而那个本该走向巅峰的红色帝国,却深陷内战泥潭,正一步步走向没落。

1933年的初夏,应俄罗斯帝国女皇阿娜斯塔西娅一世的邀请,〖中〗国国防军总参谋长罗耀国开始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访俄之行。说是访俄1

实际上也就是去阿娜斯塔西娅一世女皇在海参崴要塞的行宫住上几天,同海参崴城里面的头面人物见见面,顺便联络一下感情。然后再去海参崴周围转悠一下,视察一下乌苏里斯克前线,同中日两国干涉军的将领们讨论一下作战计划而已。

6月22日,罗耀国乘坐一架容克斯J52客机,由六架F3A战斗机护航,飞抵海参崴机场。然后便和阿娜斯塔西娅女皇一同乘坐着她的豪华马车,前往位于圣彼得区的尼古拉耶夫别墅,也就是这位俄罗斯女皇在海参崴的行宫。

尼古拉耶夫别墅是一座东正教建筑风格浓郁的豪华住宅,这里原先属于东正教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主教,整个别墅装饰的富丽堂皇,墙壁用白色huā岗岩石镶嵌,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塑。

罗曼诺夫王朝在海参崴复辟之后,这座别墅就别装饰一新,所有的房间内都铺上了柔软的长毛绒地毯,摆放上制作精美的法式家具,还有一幅幅名贵的油画被挂在了别墅长长的走廊里。在别墅的四周则砌起了高高的围墙,一支白俄贵族青年所组成的女皇近卫军则日夜警卫在行宫周围。

在罗耀国来到海参崴之前,这座城市已经脱离布尔什维克控制接近两年了,托洛茨基遇害也近一年,城市里面所有的〖革〗命元素已经荡然无存,完全变成了一座远东地区的〖自〗由城市,俄国人、〖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在这座城市里面还算是和睦地相处着。

海参崴或者叫符拉单位斯托克市的市长是李沃夫公爵,他是俄国二月〖革〗命之后的临时政府领导人叶格李沃夫公爵的长子,也是一位君主制度的忠实拥护者。顺便提一下,眼下的俄罗斯帝国居然不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是实行君主独裁制度!那位阿娜斯塔西娅女皇在这九个月里显示出了其强硬冷酷的一面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将一大票从世界各地赶过来想分杯羹的俄国贵族或是社会〖革〗命党人整治得服服帖帖。

而现在这位疑似女暴君的俄国女皇,正穿着一袭白色低胸的宫廷长裙,裸露着大片大片雪白的肌肤和半个波霸半的巨乳,和罗耀国同坐在一辆有些狭窄的豪华马车里面。这副样子就好像是在勾引罗耀国一样!不过罗耀国一路上只是在同目养神,对身边的这个波霸女皇似乎没有什么兴趣。

马车突然缓缓减速,阿娜斯塔西娅女皇的声音在罗耀国耳边响起:“元帅阁下,我们已经到了。”

罗耀国这才睁开眼睛,冲着女皇微微欠身,笑道:“多谢陛下提醒。”这时一个穿着近卫军军服的俄国小伙子拉开了马车的车门。根据娜塔丽事先所嘱咐的礼仪,罗耀国先走下来马车,然后伸出右手,握住女皇递过来的玉手,将她扶下了马车。

“谢谢。”女皇很优雅的欠了欠身,对罗耀国的殷勤表示了谢意。随后两人才并肩走进了别墅的大厅。

“元帅阁下,我能请您去我的书房坐一会儿么?就我们再个人。”走进大厅,女皇一面向一票躬身行礼的俄罗斯帝国文武大臣点头致意,一边用刚好能让罗耀国听见的低声对他发出了邀请。

“非常荣幸。”罗耀国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不过很快反应过来,用同样的低声回答道。

一走进女皇的书房,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俄罗斯帝国地图。辽阔的国土上分成了红色和白色两块,其中白色部分仅仅海参崴周围,远东沿海地区,东西伯利亚的马加丹州等地。而红色则几乎覆盖了从远东到欧洲的辽阔领土。

而在另一面墙上则悬挂着一幅二十万分之一的远东军用地图,地图上的乌苏里斯克附近用红蓝两色标记着密密麻麻的箭头和代表部队的符合,还有用俄语和阿拉伯数字表示的部队番号。此外在阿穆尔河畔的阿穆尔斯克附近,也同样有红蓝铅笔所勾画出来的箭头和小针,以及大量的部队番号。很明显这张地图已经将整个远东战场的形势表露无遗了。

虽然看不懂俄语,不过罗耀国对于远东地区的战场态势却非常了解,中、日两国联军约三十万人在乌苏里斯克附近同数量相当的苏联红军形成了对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